华亭息园墓穴精雕细琢
上海公墓华亭息园墓地价格最为实惠
上海公墓华亭息园位于嘉定区是经上海市民政局批准,建立的经营性上海墓地。华亭息园批准用地680亩,对广大市民及港、澳、台同胞骨灰安葬,发墓穴证以保证认购者在法律上有依据。 华亭息园还开创现代风派骨灰安葬方式,壁葬、塔葬、亭葬是汇集寄存与埋葬之精华,墓园环境与古建筑融为一体,具有很高的可赏性、实用性。华亭息园墓地分为,龙、凤、吉、祥四个墓区。全...
行业知识内容抢先一步了解
墓园空间序列是空间依次排列组合的串联与组合,具有空间组织、交通联系和信息传达的三个功能属性。空间序列设计对于庞大的空间和交通联系与文化景观的意义传达在设计表达上应用最为有效的作用。序列空间分为起始阶段、过渡阶段、高潮阶段、终结阶段。这样的序列设计在墓园的主次方面都具有明显的设计表现,我国大部分墓园在以主入口起始的一条主景观轴线贯穿整个园区,再在各个分区的使用属性和环境塑造的氛围意图来布置空间轴线的形式,例如要以游览为引线的情况下多为曲线模式。序列轴线一由园门、建筑物及构筑物的高低、山体植物、照壁等视线上的变化构成,二由建筑的围合、景观大道 (神道)、树木列植、交通及导视系统、桥梁等道路形式的轴线。这种空间序列的主次分明、相辅相成并具有递进性的空间序列模式能够将墓园的文化表现过程、庄严或惬意环境氛围的塑造、生死之地的划分与过渡等有条理的充分表现出来。…
墓园的选址首要考虑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形、土壤、水源和植被等情况。墓园地形的选择上,要同时考虑墓园的殡葬服务的需求和城市发展的需要,常选择山岗丘陵地带,也要求有一定的平坦土地。从采光角度考虑,我国大部分墓园朝向都是坐北朝南。朝南的朝向能减少墓园的阴森感,呈现阳光、积极地空间环境。这也是从传统风水理论上的“坐北朝南”、“负阴抱阳”也是从这方面得以考虑的,也保证了植被的蓬勃生长。作为墓葬用地,土壤的选择也有讲究,常选择中性砂质土壤,有良好的渗水性和透气性,忌用茹土或含是石料较多的土壤。土层要深厚,并距离地下水位有一定距离,保证便于安置遗体或骨灰盒等,如果项目用地土质没有达标,要在施工前进行土质改良。…
现代墓园选址时都会不同程度上借鉴的传统风水文化,风水文化理论形成于中国古代社会,植根于中国传统风俗文化之中,因而在阴阳宅环境选择上历来受到高度重视。《周易大壮卦》提出:“适形而止”。意在说明墓园所在地的地形要有一定规模的面积,不宜过小,所谓“福厚之地”。《葬书》中提供风水择穴的原则,即“支垄之上,平夷如掌,故支葬其巅,垄葬其麓”,要求墓穴位于平地之上,易于排水。…
大蜀山墓园25个传统墓葬区共1912个墓葬,每个墓葬平均占地约为1.25 mZ,平均墓碑高度约为1.12m,平均行间距、列间距分别为0.96 m, 0.42 m,平均绿化覆盖率约为7. 0%。可以看到,墓区内单个墓葬的占地面积随年份增加有一定减小的趋势,这说明墓园也在做这方面的努力,同样的面积可以开发更多的墓地,但在客观上起到了节约土地、节约材料的作用,小一些的墓葬也显得更美观精致。…
石棺区与园陵园占地面积巨大,但不是墓园殡葬的主流。小蜀山墓葬均为阶梯分布,越往上修建难度越大,价钱也越高,因为地势高,暗合了中国人步步高升的心理,反而好卖,不过拜祭时攀爬就十分费力了。这些用了大量石料的墓葬,除了清明节以外几乎没有人来,每一排都有大量的蜘蛛网。小蜀山墓园16个传统墓葬区共有3040个墓葬,平均每个墓葬占地约为1.25 mZ,平均墓碑高度约为1.3 m,绿化覆盖率差别较大,墓区墓葬个数差别较大,早期行间距不一,后期1.1 m或1.5m,早期列间距几乎没有,后期约为0.4m…
在调查中发现,最浪费土地的传统墓葬是小蜀山的园陵园区和大蜀山的石棺墓葬。石棺墓长3.1 m、宽1.7 m、高0.9 m,占地5.3 mZ,共计43座,是如今十分少见的遗体葬。想想以前众多的遗体葬,虽然地上不是石棺只是巨大的坟头,但地下的棺材占地也比较大。石棺墓均为1965年前的烈士墓,属于历史的遗留问题。据工作人员介绍,本着节约土地、造福后人的精神和自愿的原则,将部分烈士墓免费迁走,本来共有108座石棺,已有65座迁往丰碑园。丰碑园是作为烈士墓区集中规划设计的,除了少数几个栩栩如生的雕塑葬外,其余仍然是巨大的大理石墓碑,每排墓葬都精心设计墓型,2 mZ的占地、1.5m高的墓碑虽然仍然不是很美观环保,但比起让人心生恐惧的石棺,还是进步不少。…
《园冶》成书于明代造园家计成之手,不仅是一部古代造园理论著作,而且也是一部杰出的古典宜居环境理论著作。而风水学作为人居环境理论也伴随了我国古代文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成为中国古代选择和营造人居环境的主要理论根据和指导原则,《园冶》宜居环境理论亦源于此…
诸多文人描绘的园林环境崇尚自然,都很着意把人和环境放在一个极其优美的自然环境当中,达到人与自然和谐、融为一体的境界。东晋山水居士陶渊明通过《桃花源记》描绘了理想的隐居环境:“……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吁陌交通,鸡犬相闻。……”…